English

农战史 冷到何时

●一家之言
2000-06-02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众所周知,农民战争史曾是“五朵金花”中最鲜艳的一朵,成果之丰硕,研究队伍之庞大,是任何其他史学领域无法比肩的。但自90年代以来,整个农民战争史研究陡转直下,迅速滑向谷底,冷至令人难耐的境地。

农战史研究趋冷,源于滚滚商潮对史学研究产生了强大冲击波。也源于在摆脱“史学危机”的努力下,文化史、社会史相继热起,风光无限,前景广阔,吸引着众多史学工作者转向趋聚,相形之下,农战史更显萧条了。

农战史“冷”到何时?难以说准,但在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几年里,可能还会“冷”下去。这是因为,老一辈农战史专家因年事等关系,力不从心,已无力支撑起研究局面,而新生代对农战史兴味索然,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新领域。

农民战争是传统中国一大国情,因此,农战史受冷落、不景气,应该说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。正因为如此,国家社科规划办才把古代农民战争史列入1999年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指南”,力图扭转这种局面,一些老前辈也在不同的场合呼吁强化对农战史的研究。外部的刺激、推动固然很重要,但如果不能在史学研究主体的内心深处激起共振共鸣,“强心剂”的效果并不能持久,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战史冷清的局面。农战史如何才能尽早走出困境,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。这里提出几点粗浅的意见,以为引玉之砖。

首先,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条件下,研究农战史,除了学术意义之外,似乎没有什么现实意义,在发挥史学“社会功能”的声浪中,农战史的被“忽略”似乎理所当然。这种认识上的偏颇,是农战史摆脱困境的巨大阻力,如果不能走出认识上的“误区”,农战史“冷到何时”,将成未知之数。事实上,农战史是农民社会中“农民问题”的基本方面,对此问题漠然视之,就无法透彻理解中国社会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而通过研究农战史探寻出社会的稳定机制,则更具有深沉的时代价值。

其次,农战史经老一辈史学家辛勤耕耘,已结出累累果实。但如果我们放开视野,就可以发现,农战史领域中还有许多“资源”有待开发,比如说人口、资源、环境与各类“民变”的互动关系,农民战争发生机制及其与社会运行的关系,农民的生存方式、价值观念、宗教信仰、社会心态、农民意识等对农战起伏兴衰的影响,等等,都是值得探讨的,有的问题直到现在仍是“无人区”。

复次,中青年学者知识结构不断更新,为跨学科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农战史是一个多元复合的领域,单纯就农战史研究农战史,只能将研究导向死胡同。农战史研究要求引入社会学、人口学、心理学、文化学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新兴或边缘学科进行“复合”透析,在这方面,中青年学者应当看到自己的优势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。多层面、多视角、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,必然带来研究局面的改观。结束农战史的“冷”态,是中青年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